財會信報
核心提示:注會行業信息化包含行業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注協機關辦公信息化、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三個領域。
近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注協”)召開座談會,就如何推進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征求軟件公司代表的意見。中注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毓圭、副秘書長楊志國主持會議,微軟(中國)、威科亞太、用友審計、廣東銘太、鼎信創智和中普審業等公司代表參加會議。在此之前,中注協印發了《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信息化規劃》),陳毓圭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2016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16年10月8日,財政部印發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就把“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作為“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提了出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么,“十二五”時期,注會行業信息化取得了哪些成就?目前,注會行業信息化面臨哪些問題?“十三五”時期,注會行業信息化將如何推進?為此,《財會信報》記者就注會行業信息化征求了專家意見和建議。
注會行業信息化取得階段性成效仍需繼續推進
2010年11月,中注協召開了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將信息化戰略確定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五大發展戰略之一,要求將信息化建設作為行業“十二五”期間的核心任務和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為指導注會行業信息化建設工作,2011年12月9日,中注協制定并發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
注會行業信息化包含行業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注協機關辦公信息化、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三個領域!笆濉逼陂g,通過全行業努力,注會行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領域,中注協指導軟件公司開發完成大型事務所審計軟件,推動提升中小型事務所審計輔助工具,部署法律法規庫和經濟數據庫,一大批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在行業管理服務信息化領域,中注協已實施注冊會計師考試機考改革,完成行業管理信息系統二期改造,建成高清視頻會議系統,實現網絡信息安全改造升級,完善行業誠信監控體系,部分注協機關實現了辦公自動化。
但注會行業信息化建設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意識不夠強,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主體責任落實尚不到位;二是與客戶信息化環境不相匹配,部分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專業服務的信息化程度低;三是現有系統互聯互通與功能整合程度低,部分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四是對信息技術創新成果融合應用不夠,已經建成的信息系統有待進一步升級。
當前,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及迅速應用,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全球經濟活動和運行機制產生重大影響,信息化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加速了商業模式和業務形態創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十三五”期間,注會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仍需繼續推進。
《信息化規劃》提供了戰略引領
《信息化規劃》是中注協制定的第二個注會行業信息化五年規劃。相比《總體方案》,《信息化規劃》著力解決以下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深化頂層設計。圍繞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國家信息化戰略部署,針對注會行業信息化存在的不足,中注協提出行業信息化目標、任務和措施。二是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中注協推動行業信息化建設從模擬手工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向遠程應用、實時協同和智能便捷方向發展,優化技術架構與標準,強化數據共享與應用,提升信息化對行業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支撐作用和應用效能。三是融合信息技術新成果。中注協立足自我變革與匹配外部環境,堅持前瞻開拓與穩步推進并重,促進信息技術與行業的融合,創新行業管理服務,變革審計理念、方式與技術,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
《信息化規劃》共四部分內容,在回顧“十二五”期間行業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分析了“十三五”時期行業信息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目標、主要任務與實現路徑,并從組織領導、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績效評估和規劃實施五個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對于《信息化規劃》提出的建設目標,陳毓圭表示,概括來講,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以信息化設施為基礎,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以技術支持和安全管理為保障,打造互聯化、移動化、智能化的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體系,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裝備注冊會計師行業。具體來講,就是利用5年時間,優化完善信息化架構,制定系統架構技術標準、行業數據標準和數據交換標準,形成行業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保障系統互聯與數據共享;全面更新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建成服務便捷的協同辦公系統,建立行業數據中心,實現行業管理服務智能化和現代化;會計師事務所建設智能審計作業云平臺和智能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信息技術和數據技術并重發展。
圍繞行業管理服務信息化、注協機關辦公信息化和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信息化規劃》從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打造行業管理服務智能平臺、構建會計師事務所信息系統和增強數據應用四個方面,提出了十項信息化建設任務,即優化信息化架構、構建系統架構技術標準、開展數據治理、全面更新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協同辦公系統、完善行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智能審計作業云平臺、建設智能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基礎設施與保障信息安全以及增強行業數據應用能力。
實現路徑:中注協主持全局地方注協和事務所參與配合
對于如何實現《信息化規劃》提出的建設任務,陳毓圭表示,第一,根據《總體方案》提出的信息化架構,中注協、地方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根據自身發展目標,從戰略高度匹配信息化建設目標與業務戰略目標,優化信息化架構。中注協主持構建系統架構技術標準,地方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配合參與,并對制定的規范體系在信息系統開發中使用落實,實現行業管理信息系統與協同辦公系統、會計師事務所信息系統的有效銜接。中注協主持開展行業數據治理,地方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配合實施,為建立行業數據中心夯實數據資源基礎。第二,中注協主持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更新的設計、開發、測試和上線運行,地方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參與配合。全國注協協同辦公系統由中注協主持設計和建設,地方注協提出自身協同辦公系統的業務功能需求,并參與實施。第三,按照信息技術資源的云計算服務模式,分類施策,有序實現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作業和內部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入國際網絡的事務所,使用國際網絡的智能審計作業平臺和內部管理系統;大型事務所,按照信息化框架的要求提升智能審計作業和內部管理水平;中小型事務所,可以選購市場上成熟的審計作業輔助系統和內部管理系統。此外,由中注協牽頭建設為事務所提供決策支持的行業知識庫,地方注協和事務所配合建設。
對注會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中國資深注冊會計師劉志耕提出三點意見和建議。第一,一定要開發和運用并重。盡管注會行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特別是在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具體運用的成果方面,但離各會計師事務所真正全面、規范和有效運用還有一些差距。特別是一些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對信息化成果的運用程度還不高,少數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幾乎沒有運用。第二,一定要防止形式主義。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表面上運用了信息化成果,但往往是徒有虛名,或是為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審計效率,但這種提高往往僅是審計速度上的提高和時間上的縮短,審計質量并沒有同步提升。例如,在運用信息化技術時,注冊會計師將必須由自身發揮的職業判斷完全交給審計軟件,這種形式主義會反過來使得審計質量大大下降。第三,會計師事務所一定要在信息化建設上舍得投入成本。信息化建設對注會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如何促進信息化技術的提高是注會行業共同面臨的大任務。盡管各級注協,特別是中注協為注會行業的信息化建設起到了重要指導和引領作用,而且已經先期投入了大量建設資金,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整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還必須有各會計師事務所的共同參與,還必須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自身信息化的建設。所以,這就要各會計師事務所不僅要舍得在信息化建設的軟件和硬件上加大、加快投入,而且還要加大對審計人員信息化水平和技能的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整個行業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得到切實的保障。
對于技術發展對注會行業審計的影響,劉志耕表示,人工智能及各種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將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起到六大方面的作用:開拓和細化審計視野、提供和革新審計技術、防止和減少審計誤差、防范和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和增強審計效率、保障和提升審計質量。他強調,人工智能及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對這六大方面帶來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變化,而是不僅會給當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從整體上帶來脫胎換骨的變革、耳目一新的提升及令人振奮的發展,而且還很可能在不遠的未來給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帶來加速度的發展,給整個注會行業帶來意想不到的變革。